红军长征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亲情、爱情、友情故事:一别便是一生

多人习惯地把长征与二万五千里等同起来。其实,二万五千里专指红一方面军的长征,不是所有各路红军参加长征的总里程,…

多人习惯地把长征与二万五千里等同起来。其实,二万五千里专指红一方面军的长征,不是所有各路红军参加长征的总里程,各路红军长征行程总里数其实约为六万余里。

这六万余里,凭一个人的匹夫之勇过不了;

漫山飞雪与草窠 ,凭一个人的毅力熬不过。

萧锋将军的《长征日记》里面有这样的片段:

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四日晚上一查点,全团折损一半。炊事员挑着饭担子,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,边走边哭。从中央苏区出征时,我团是两千七百多人,现在仅剩下八、九百人了。炊事员挑着担子,想到头一天还虎虎抢饭的小战士,以后再也不会来吃了。

长征胜利是30万人向死而生、踏泪前行的悲壮抉择。最终,红军人数锐减到了25000人,我们无法忘记六万余里背后的离人泪、诀别痛。在“生死诀别”的镜像面前,我们看清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意志、读懂了红军将士的无私与坚韧。

亲情:为人子女 为人父母

一个儿子的遗憾

  阴阳相隔前,我只见了她三次

1934年,刘湘围攻川陕苏区。红军撤离时,红军战士李中权的9个家人,因恶霸的报复被迫全部跟着红军长征。李中权虽然与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,但只有过3次短暂的相见。三别母亲,最终阴阳相隔。

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春天,李中权在通江遇见母亲,当时两人都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,但都在向对方隐瞒。由于身有任务,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。

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,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。母亲拉着他的手,高兴地顾不上回答他的问话,目不转睛地瞧着他,好像永远看不够似的。第二天一早,队伍就要出发了,李中权又一次匆匆和母亲告别。

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5月,李中权带一个排到东边红一团检查工作,路上,在丹巴东边遇见了母亲,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。李中权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:“母亲面容极度憔悴,神情忧郁,只是呆呆地望着我,似乎累得已经不能开口了。”

李中权说:我向母亲辞行时,母亲双眼满含泪水凝望着我,什么话也没有说。我望着远去的队伍,牵过战马,把它交给了中柏弟弟,留给母亲乘坐。

李中权的母亲后来在过草地时去世了。

多年以后,李中权才知道母亲去世的具体情况。他含泪写下一段话纪念母亲:“我亲爱的母亲,儿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您,此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!娘呀,你同父亲一样,是生得苦,死得苦;但父母长征途中生得光荣,死得伟大!这种精神是能够荣传万代,光照千秋的!我亲爱的母亲你安息吧!”

 贰

  一个母亲的无奈

  我没能等我的孩子睁开眼

曾玉是红五军团参谋长周子昆的妻子,本来不在长征的名单中。但她实在舍不得离开红军,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丈夫。竟然挺着7个月大的肚子,悄悄跟在队伍后面一路走了下来。

部队在翻越老山界时,正遇追兵迫近,曾玉肚子疼得厉害,马上就要生了。

追兵越来越近,红军们只好把她从马上扶下来,搀着她走。可是经过一路颠簸和惊吓,曾玉怎么也走不动了。大家架着曾玉一步一个血印朝前走,想找一个稍微安静和安全点的地方把孩子生下来。但莽莽山林中,不见一户人家。几个女红军只好找来一把枯草,把曾玉围起来。孩子就出生在了这把枯草上。

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婴儿,可还没等她睁开眼睛,母亲就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,期待能有人收养……

孩子的哭声还在继续,红军们只能架起欲哭无泪的曾玉继续赶路。因为,这位年轻的女人不仅是母亲,更是一位战士,纵然有千般不舍,也只能含泪前进。

爱情:愿长久 舍朝暮

  壹

  一别,便是一生

1934年9月,红军为了做好战略转移准备,开始拟定随军行动人员名单。想要随红军主力一起行动的女红军,必须先经过体检关。和董必武结婚才两年的陈碧英,对丈夫的感情很深,压根没有想过自己会被留下来,然而,由于她的身体条件不达标,且有孕在身,组织上决定让她留下来。

在两人告别时,董必武是那样依依不舍。陈碧英眼泪汪汪,手帕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。董必武实在忍不住了,狠狠心坚决把她劝了回去。临别时,陈碧英把系在腰间的小手电筒解下来,送给董必武,哽咽着说:“你年纪大了,晚上走夜路多留心呀!”

陈碧英从此下落不明。对于董必武与陈碧英,这一别,就是一生。董必武把爱妻临别时送给他的手电筒视若珍宝,一直带着它走完长征。

张爱玲写过一首诗

  《一别,便是一生》

  人生有时候,总是很讽刺

  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

  说好永远的,不知怎么就散了

 贰

  三天三夜

在长征的日子里,周恩来常常整夜不睡,到毛尔盖前就累坏了身体。到毛尔盖后,粮食缺乏,周恩来同大家一起吃野菜,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。周恩来一连几天发高烧,不能进食,肝部肿大。邓颖超急急赶来了。

这时,邓颖超看着周恩来昏迷不醒,皮肤蜡黄,躺在木板床上。坚强的邓颖超禁不住潸然泪下。三天三夜,周恩来昏迷不醒。邓颖超当时也在病中,但谁劝她休息都不管用,一直守护在周恩来身边。

周恩来昏睡在木板床上,邓颖超就在地下铺了点稻草,和衣躺着休息。她哪里能睡得着呢?她把周恩来脱下的灰色羊毛背心拿过来, 在油灯下抓虱子,一共抓到 100 多个虱子,挤虱子的血把两个指甲都染红了。

周恩来终于清醒过来,睁开眼睛,这才发现邓颖超在他身边。周恩来感到有点意外,问:“小超,你什么时候来的?”邓颖超三天三夜没睡,原来苍白的脸更见瘦削,眼窝深深陷了进去。周恩来满含深情地看她,怜惜地叹了口气。

战友情: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

1934年10月,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。临行前,徐特立去看望瞿秋白。瞿秋白把自己的马换给了徐老,并让自己身强力壮的马夫跟着徐老踏上了长征路,自己支撑着瘦弱的病体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远去。瞿秋白被捕后,临刑前镇定自若,唱着《国际歌》走向刑场。

林伯渠与何叔衡在梅坑依依惜别。何叔衡为林伯渠践行,对酒畅饮,彻夜长谈。分别时,何叔衡脱下自己的毛衣,赠给即将远行的战友。林伯渠怀着沉重的心情,写下了惜别诗《别梅坑》:“去留心绪都嫌重, 风雨荒鸡盼早鸣。赠我绨袍无限意,殷勤握手别梅坑。”何叔衡后来被敌人包围,发誓说:“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”,最终英勇就义。

叶剑英长征离开于都时,刘伯坚为他践行,两位战友对酒畅叙,诉说衷肠,心情非常沉痛。后来刘伯坚被捕,在移囚时,他拖着沉重的脚镣,气宇轩昂地走过大街,写下了壮烈诗篇《带镣行》:“带镣长街行,蹒跚复蹒跚。市人争瞩目,我心无愧怍。带镣长街行,镣声何铿锵。市人皆惊讶,我心自安详。”就在《中央日报》登出这首诗的当天,刘伯坚倒在了刑场的血泊之中。叶剑英知道后赋诗一首,怀念这位战友:“红军抗日事长征,夜渡于都溅溅鸣。梁上伯坚来击筑,荆卿豪气渐离情。”

83年前那场长征有着讲不完的故事,也给我们太多启示。如今,时代依然需要不怕牺牲、前赴后继,勇往直前、坚韧不拔,众志成城、团结互助,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为内涵的长征精神。

关于作者: JCQM

为您推荐